湖北大学医院走进附属中学开展心肺复苏科普讲座 师生共学“救命技能”
为提升青少年应急救护能力,守护校园生命安全,8月27日下午,湖北大学医院受邀走进湖北大学附属中学,开展了“关注心脏骤停,生命‘救’在身边”心肺复苏科普讲座。医院医疗组主任刘雯晶医生担任主讲,护士张晶虹协助实操演练,有近200名师生在学术报告厅现场参与活动,并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供各班级进行同步观看学习。本次讲座使学生们的心肺复苏知识从“知晓”走向“会用”,为校园安全增添重要保障。
“我国每年有5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,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遭遇危机,而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。”讲座伊始,刘雯晶医生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切入,结合生动案例,向师生们科普心脏骤停的危害与急救的紧迫性。她用“人体发动机”比喻心脏,形象解释了心脏骤停的定义——心脏突发停止跳动或出现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,导致全身重要器官缺血缺氧,若不及时干预,4分钟后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转损伤,10分钟后可能引发脑死亡。
在核心技能教学环节,刘雯晶医生围绕“环境安全、识别呼救、胸外按压、使用AED”四大步骤展开,每一个要点都结合细节讲解与动作示范。“按压位置在双乳头连线中点,深度5-6厘米,频率每分钟100-120次,就像跟着‘1、2、3……30’的节拍器节奏。”她一边演示,一边指导师生观察按压姿势: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,以髋关节为支点,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,放松时确保胸廓完全回弹。
护士张晶虹则配合进行模拟实操,从患者体位摆放、衣领拉链松解,到开放气道时的“仰头举颌法”、人工呼吸的口唇密封技巧,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规范。“若遇到口腔有异物,需先清除再开放气道;做人工呼吸时,每次吹气1秒,看到胸廓隆起即为有效。”刘雯晶医生还现场演示了AED(自动体外除颤仪)的使用流程,从开机、贴电极片,到等待机器分析心律、按下放电键,清晰解读每一步的操作要点与安全注意事项。
互动环节中,学生们踊跃举手上台,在刘医生和张护士的指导下尝试操作。有同学首次进行胸外按压时,因力度不足导致胸廓回弹不充分,张护士立即上前纠正:“双臂再绷直一些,用髋关节做支点,借助上半身重量下压,这样力度才够。”经过几次练习,该同学逐渐掌握要领,大家都跃跃欲试,现场气氛热烈。随后刘医生现场演示AED的操作,并在模拟人上演练,老师们感慨:“原来AED这么智能,只要按步骤来就能操作,以后在公共场所看到,我也敢上前帮忙了。”
讲座结束后,附属中学的老师表示:“这次讲座特别实用,不仅学生学到了技能,我们老师也受益匪浅。以后会把这些知识融入日常安全教学,让更多孩子掌握急救本领。”刘雯晶医生也呼吁:“希望通过校园科普,让心肺复苏技能走进更多家庭,形成‘人人学急救、急救为人人’的良好氛围,为生命安全筑起防线。”
(撰稿人:刘雯晶 审稿人: 颜弟东)